抗日以笔做刀枪——东北抗联勇士姚新一

 新闻资讯     |       来源:安博体育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19 18:52:49

  81年前,也便是新我国建立10年前的1939年,我国的优秀党员姚新一在抗日战场上勇敢献身,年仅32岁。

  提起姚新一,许多人或许不熟悉,但他是魏拯民的挚友,“八女投江”勇士冷云的革新引路人,周保中妻子王一知的教师。为共和国流血献身的先烈,公民不会忘掉。2015年8月,姚新一被列入民政部发布的第二批600名闻名抗日英烈和英豪集体名录。日前,专家为记者叙述了东北抗联英豪姚新一的故事。

  姚新一,满族,原名唐吉昆,曾用名唐九英,字瑶圃,1907年阴历七月初七生于吉林省永吉县大兰旗屯的一个贫农家庭。

  姚新一在松花江岸长大,自小拿手游水,训练出了一身健壮的体魄。1915年,姚新一8岁,爸爸妈妈节衣缩食把他送入本屯私塾读书,但得边读书边帮家里干活。1921年,14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省会最好的吉林一中(即现在吉林市的吉林一中)。姚新一进入中学前后,正是“五四”运动和我国建立前后,全国范围内的反帝反封建革新大潮涉及东北各地。吉林市其时作为吉林省省会影响和参与面都非常巨大,而一中更是成为承受传达新思维、新文化的舞台。他从小就耳闻目睹了社会的不平等、公民的苦楚、军阀的争斗、列强的残酷,所以他热烈地承受新思维新文化,并活跃投入到省会青年的革新激流中去。与此一起,他也尽量不耽搁学业,因为深知爸爸妈妈供他读书之不易,所以对学业愈加吃苦勤勉。曾当过他教师的唐赓老先生回忆说,姚新一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学生,平常很慎重,情绪和蔼,对人亲近,同教师、同学的联系非常和谐。

  1925年8月,姚新一从中学毕业,适逢省立榜首师范(原吉林师范学院)接收初中教员专修班学员,他应试当选,专修文科。不料,父亲忽然病故,经济难以为继,幸有亲属协助,他才免于停学。1926年暑假,由母亲做主,他与关玉华成婚。

  1927年阴历五月初四,姚新一的长子出生。都说一个男孩生长为男人最重要的阅历是当父亲,而这年7月他也从省立榜首师范毕业,他不只当了父亲而且走出了校门,走进了轰轰烈烈的大时代。

  他先后在伊通、德惠等地中学任教,当教员薪水不高,却也能保持家人的日子。但是,他的志趣并非如此,他关怀的是祖国的命运,公民的疾苦。为肄业进修,他征得母亲和妻子的赞同后,于1928年又考取了公立法政专门校园,1929年这所校园改为省立大学。在这儿,尽管学业有出息,但还解决不了他的那些困惑。他的方针开端投向远方,总算他压服家人,半途退学,来到千里之外的北平肄业寻求真理。

  1929年7月,姚新一来到北平,先住吉林同乡会馆(现西单剧场),后经老乡引荐到北平弘达学院肄业。在这儿,他结识了革新道路的引路人员魏拯民。二人一见如故,一起的情怀和寻求救国救民的抱负,使他俩成为终身的至交。

  在魏拯民的带领、影响下,姚新一敞开了作业革新者的生计。他们二人甚至为反帝救国的作业便利一起租了间民房,在这儿写标语、印传单,然后把这些宣扬品藏在屋内青砖地下。他们常常是两三个同学上街,以问路、吵架为由把差人引开,再把传单向人群撒去。有时在人多的闹市,姚新一竟把标语贴在差人的后背上,这种恶作剧有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也有在芳华里焚烧的热情。

  其时的北平,学生、工人运动如火如荼,矢志报国的姚新一更难以持续坐在书斋里读书。他和魏拯民一起走出校门,迈入社会,活跃参与北平的三轮车工人停工、邮务工人停工,以及门头沟工人、通州农人对立克扣、对立压榨的奋斗。蒋介石“四一二反革新政变”后,我国革新处于低落,笼罩着古都。北平地下党受“左”倾盲动主义的搅扰,大批党员在举动中露出,导致被捕、被杀。面临反抗派的血腥残杀,姚新一丝毫不为之不坚定。在奋斗的实践中,他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渐渐生长为一个兵士。1929年下半年,22岁的姚新一荣耀地加入了我国。从此,他把一生的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经满洲省委赞同,为了更好地展开党的地下奋斗,1930年夏秋之交,姚新一回到东北,到佳木斯桦川中学当英语教员。他的英文水平很不错,这一专长后来为抗联出刊物进行世界宣扬也发挥了很大效果。同年9月,他把家族也接到佳木斯,在这所中学,他偶遇也在这儿教学的省立榜首师范同学张耕野,并展开他成为党员。姚新一活跃使用教课的时机在学生中传达前进思维,展开抗日救国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故后,他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演说,声讨日本侵犯罪过,召唤大众日货。为了引发大众救国热忱,援助东北义勇军,他领着学生在街头募捐,排练话剧“红楼梦”在佳木斯大戏院公演。文武双全的他在暗地代艺人唱《葬花词》,唱得情真意切,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姚新一的宣扬和启迪下,张耕野的妻子金凤英、妹妹张宗兰以及学生赵敬夫(白长岭)、冷云(郑志民)、陈雷(姜士元)等爱国青年也相继走上了革新道路。1933年,日本侵犯者与反抗当局抗日大众和前进人士,并开端留意桦川中学。不久,姚新一脱离佳木斯,回到家园吉林。为了寻觅党安排,他先后到长春、延吉、安东(丹东)等地做过短期中学教员。

  现在的黑龙江省依兰县,是东北抗联重要活动地址和根据地,抗联三、四、五、六、八、九、十一军都在这儿活动过。因为地形险恶,易守难攻,抗联曾在这儿举行屡次重要会议,研讨讨论东北抗日游击战役的重大问题。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重要抗联人物都在这儿活动过。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姚新一很早就在这儿播撒下了革新的种子。

  1934年8月,姚新一被党安排派到依兰县立中学任教。依兰是座古城,教育兴旺,前进知识分子聚集,后来有人称这儿是“东北小延安”。在这儿,姚新一是国语课教师,所以他奇妙地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祥林嫂》《呼吁》等著作。大敌当前,他更是宣讲民族英豪,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都和他们的业绩相同激荡着青年人的心。他讲得壮怀剧烈,慷慨激昂,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在焚烧,恨不能立刻冲上前哨驱除日寇。

  他还有针对性地向一些学生解说我国的建议和苏联的十月革新道路,并辅导学生主办《前哨》刊物,刊登前进文章。在姚新一等员和前进教师的勤劳培养下,依兰中学的不少青年学生如高禹民、杨孝(杨超时)、刘淑兰(林一)、王一知(郭维轩,抗联名将周保中的爱人)等人先后走向革新。

  1934年秋,姚新一起舒满贵、李大丕等人一起,在依兰中学创立榜首个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一起还亲身辅导依兰中学学生杨继懋、龚宝林创立了榜首个团支部。到1935年底,全县具有抗日分会4个、抗日救国会23个。

  1934年前后,为了援助抗日装备奋斗,损坏日寇的经济封闭,姚新一领导的依兰县党支部安排抗日大众为抗日军筹措、运送、粮食、药品,传递情报、维护抗日军兵士搬运。有时还直接参与装备奋斗,合作抗日装备截军车,损坏交通,突击差人,打乱敌人。

  1935年头,他在依兰中学党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依兰区委,任区委书记。同年8月,正式组成依兰县委,他任榜首届县委书记。到1935年,依兰县除城镇里有党支部和党小组外,在乡村的二道河子、宏克力、倭肯河等地也都有了党的活动。一起,依兰县委还领导着桦川通河等地的党安排,共有党员100多名。依兰县委建立后,姚新一的家成了县委的首要活动场所,这也是他和他的家人最终的一段聚会韶光。

  1936年秋,道北特委遭到损坏,笼罩依兰县城,许多党员、革新者被杀戮,依兰县委也被露出。面临同志、战友的斑斑血迹,姚新一潸然泪下,但却铿锵地说:“宁做我国鬼,不做亡国奴;头可断,血可流,炎黄子孙不行侮。”为了尽最大或许防止更多丢失,经上级赞同,由高禹民、刘振中等人组成新县委,高禹民为县委书记。同年12月5日深夜,姚新一按北满暂时省委告诉,来不及与妻子儿女离别,便同李大丕向抗联驻地搬运。为了躲开敌人的搜捕,后经高禹民派人将他的家族送回吉林隐居。作为依兰县委的缔造者,姚新一怀着留恋之情,脱离了朝夕相处的同志和学生,脱离了他为之奋斗、志同道合的依兰公民,踏上新的征途,来到抗日最前哨。

  在丰满区退伍军人事务局,有一本1955年由中华公民共和国主席署名颁布的唐吉昆(即姚新一)勇士证书。姚新一的家人一向不知道勇士的状况,1948年底,辽沈战役后东北全境解放,他们热切地期盼英豪回家,1949年4月,由周保中签字王一知的复信告知了勇士献身的音讯。姚新一不仅仅周保中军长妻子王一知的恩师,也是周最为器重的战友之一。他曾点评姚新一“思维颖达酷肆革新文学,对马克思列宁学说理论有深心研讨,作业活动甚敏活,对革新事业及作业背负常能吃苦艰忍”。

  1937年头,随北满暂时省委巡视员通过艰苦行进,曲折一天一夜,姚新一来到汤旺河沟里的密林深处,找到北满暂时省委交通站。就在这,他将自己的姓名由唐瑶圃改为姚新一。姚谐音瑶,新一包含对新我国的神往,这一个姓名也伴随了他生命最终的光辉时间。同年3月14日,姚新一到会了吉东党的扩大会议。会上决议建立吉东省委,并建立秘书处,由姚新一任秘书处长。

  1937年4月,姚新一带领省委秘书处4位同志,在三道通密林深处,挑选环山面水之地建房,作为作业点。当地人叫“木刻楞”的小房子虽粗糙粗陋,但是在姚新一的眼里,却比高楼大厦还要美丽。这不仅仅因出于自己之手,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儿从头作业了!他对革新作业总是一往情深。姚新一在秘书处,除了担任起草省委文件,还要传达上级重要指示,招待各地担任同志、交通员和联络员,了解当地状况,剖析敌情,当领导的参谋和帮手。一起,他还担任省委机关报《救国时报》和省委机关刊物《前哨》的编委。在艰苦的战役环境里,他常常撰文、写诗、编歌曲,借以传达党的指示,抒情自己的热情,辅导对敌奋斗,鼓动兵士们的士气。

  1937年9月29日,吉东省委在四道河子举行省委会议,30岁的姚新一被任命为省委秘书长,他的担子更重了。为了更好的进步抗联战土的思维文化素质,他亲身安排上党课,编写宣扬材料,安排而且展开文艺活动。当年的同志回忆说:“白日作业忙,秘书处的姚新一起志安排咱们晚上上党课。在密营的火堆旁,教咱们学习革新理论。”姚新一常和秘书处同志一起拓荒种田、采摘野果、站岗放哨。兵士们说,他不像一位大领导。抗联五军军医徐云卿回忆说:“姚新一起志在和咱们战役的日子里,没有架子,待人亲近,孜孜不倦地学习,忘我地作业,风餐露宿,患难与共,他的音容笑貌至今记忆犹新,就好像昨日的工作相同。”

  1938年头,抗联奋斗进入最艰苦阶段,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和吉东省委在周保中带领下来到牡丹江下流的刁翎区域。日伪军接连向这儿“征伐”,姚新一带领省委秘书处的整体同志拿起枪,伴随总指挥部转战南北。

  1938年夏天,日伪军展开“三江大征伐”举动,抗联第五军在搬运途中屡次遭到敌人围堵。这时发生了闻名的“八女投江”事情,以姚新一的学生冷云为首的8名女兵士,为维护师长和部队,仅用3支步枪招引住了敌人,使大部队突出了日军的围住圈。被围住的8名女兵士直到子弹打光,誓死不屈,最终挽手步入酷寒的乌斯浑河中壮烈献身。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的只要13岁。

  1939年2月,姚新一受命带领一支由10余名兵士组成的小分队,从二路军总指挥部赴方正县省委秘书处原址搬运印刷物资和重要文件。他们冒着酷寒,绕过敌人的重重封闭,走了3天3夜才抵达。在他们达到方针回来总指挥部密营的途中,在牡丹江西岸莲花泡的山沟中,突遭400多敌人的突击。枪声、炮声、喊声响彻山沟,在发疯一般的敌人面前,小部队在姚新一的带领下,同敌人展开了殊死决战。在剧烈的枪炮声中,年仅32岁、正在指挥作战的姚新一头部中弹勇敢献身,他用年青的生命报效了他无比酷爱的祖国和公民。姚新一的献身,激起了兵士们对敌人的无比仇视与愤恨,他们把存亡置之不理,枪口喷发着愤恨的子弹,面临着数倍于己的敌人毫不退缩。最终,终因寡不敌众,悉数壮烈献身。

  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听到姚新一和小分队整体兵士壮烈献身的凶讯后立刻派一支小部队找到勇士们战役的当地,将烈土们的遗体掩埋在莲花泡西岸的一棵苍翠的古松下,并为勇士们举行了追悼会……